孤獨癥、嬰兒孤獨癥或早年孤獨樣障礙,在國外又稱之為自閉癥,從西方的資料中, 在 kanner (1943年)之前雖無孤獨癥這一病名, 但早在 18 世紀歐洲等地就有些零星的類似孤獨癥的個案描述,1943 年 kanner 首先報道了11 例表現為與環境接觸不良、刻板行為、拒絕任何改變以不與人溝通困難還伴有代詞錯用或亂語等異常的患兒,他命名為“情感接觸的孤獨性混亂”。此后,孤獨癥這一病名一直保留至今。

自閉癥起病于3歲前,患者往往表現出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行為,常被比喻成“來自星星的孩子”。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8年起,每年4月2日為世界提高自閉癥意識日。
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專家認為,早期發現、早期行為干預和教育可顯著改善自閉癥患兒的不良預后。零歲到6歲是自閉癥兒童的最佳干預期,通過早期干預和康復訓練,大部分孩子幾個月內都能有較大改善。
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正在為尋求自閉癥早期干預方法不懈努力。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自閉癥研究項目主任詹姆斯·亞當教授認為,營養完善的飲食結構是助力患兒康復的因素之一。
不久前,經科學證實,自閉癥可以通過精準調控神經元的活性來治療。自閉癥的核心癥狀--社交缺陷的改善有望為自閉癥兒童智力和語言發育帶來積極影響。
中醫在干預自閉癥方面的研究也取得新進展。基于現代中醫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研究團隊提出現代中醫自閉癥干預技術。依靠在原有醫用物理設備體外沖擊波治療系統的基礎上研發出的現代中醫健康調節專用設備進行干預,傳統中醫的經絡梳理、穴位刺激等治療手段實現了可控和可量化。

時曉俠 副主任醫師
擅長:抽動/多動障礙、自閉/孤獨譜系障礙等發育行為疾病的診療。
簡介:
時曉俠主任生于醫學世家,30多年專業從事發育行為疾病診療,獲得中西結合副主任醫師職稱,師從于中日友好醫院博士導師周中蜀教授,發表省級國家論文20余篇,尤其擅長使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抽動、多動、自閉、語言發育遲緩、智力低下、遺尿等疾病,在北京、重慶等多家公立三甲兒童專科醫院擔任科室負責人,對發育行為兒科各類常見病、疑難病都有豐富的診療經驗。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tewxkg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