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可能是人類進化出的一種應對機制
一組從事抑郁研究人員開發出一項測試,測試人們處于較典型抑郁狀態時的思維模式。結果進一步證實,抑郁狀態是一種人類適應環境的本能反應,幫助應對復雜的個人問題,比如慢性疾病,或破碎的婚姻。
McMAster大學和精神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員們對20個有特殊意義且互相關聯的問題所獲得的答案進行專業性的深度分析。
McMAster大學心理學,神經學,行為學助理教授PaulAndrews說:“抑郁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缺陷,我們提出的問題是,這是否可以被看做人類進化出的應對特定問題的一種本能。我們正不斷發現新的證據,證明抑郁是必要的,對于適應復雜的社會問題是有益的。”
研究人員強調,醫學上仍舊認為抑郁是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理解的抑郁的潛在運作機理可以讓我們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于抑郁功能失調疾病現在還沒有一套公認的理論,針對癥狀現象,又僅僅被分為輕度和重度兩種。
研究人員完成了對近600例測試數據整理分析,他們的報告“測量陰暗角落的光”在同行業雜志PLOSONE發表。
測試揭示了抑郁患者腦內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分反思,并找到了其中的關聯。
研究數據表明:抑郁是大腦針對復雜問題自然產生的副作用,在針對一個復雜的問題時,大腦需要重新分配其有限資源,降低了對日常所需功能的資源供給,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疏于社交等抑郁癥狀。
“能真實測量這些現象,對于發展出新的,能更有效降低人們抑郁時出現的不良癥狀治療方法,又邁出了一大步。”研究人員講。
精神健康中心的博士后post-doctoral說:我們有一套完備的設備及方案,可幫助臨床醫師級研究人員很好的理解存在抑郁的對象如何思考。根據人們如何回答我們的問題,為其定制合適的,不同等級的治療方案。這一系列問題包括醫師和病人間對多種完全不同問題的討論。比起不停的說抑郁不是一件好事,醫師可能在談話中啟發病人,恢復其面對生活的勇氣。
精神健康中心的博士后ZacharyDurisko說:“對慢性疾病患者來說,精神抑郁是影響其康復的一大阻礙,這一組測試能讓我們更好了解病人的想法。病人什么時候在精神的邊緣掙扎,什么時候在努力達成目標,或是在向往美好未來。我們猜測病人內心的想法,針對不同階段的病人采取不同等級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