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狀上皮呈乳頭狀瘤樣增生病理病因
鱗狀上皮呈乳頭狀瘤樣增生是什么呢?很多人都是很不清楚的。對于這類疾病應該采取什么治療方法呢?那么很多人都會說,不知道這個病有什么病癥,那么鱗狀上皮呈乳頭狀瘤樣增生的病理病因是什么呢?想必有很多朋友都想知道。
中醫病因病理
早在《靈樞·刺節真邪》篇中即指出:“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人深,搏于皮膚之間,其氣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指出“……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陰癢“是蟲食所為,……微則癢,重者則痛”。提示陰癢的發生與邪氣搏于皮膚之間有關。痛與癢的 形成機制相似,只是邪與氣血搏結的程度不同而已。陰癢進一步發展,則為陰痛。
鱗狀上皮呈乳頭狀瘤樣增生病變部位在外陰,以前陰為主。中醫認為,肝藏血,其脈繞陰器;腎藏精,開竅于前后二陰;沖、任二脈同起于胞中,任脈“循曲骨,上毛際”而循陰器。若肝郁脾虛或肝經濕熱導致濕濁內生,流注下焦,濕熱蘊結,阻滯沖任,使陰部脈絡瘀阻,氣血運行不暢則出現癢、痛、腫等癥狀。
1、肝郁氣滯。素性抑郁,或恚怒傷肝,使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沖任被阻,陰部脈絡氣血運行不暢而為病。患此病后由于難言之苦及夫妻生活等因素又會加重肝郁,使病情反復難愈。
2、濕熱下注。陰部攝生不慎,感受濕熱之邪;或久居濕地,或感受外濕,濕蘊化熱;或由脾虛生濕,遏久化熱;或由肝郁化火,木勝侮土,脾運失職,水濕內停,濕熱相合,流注下焦,傷及任帶而為帶下,浸漬外陰。濕熱蘊結,阻滯沖任,使陰部脈絡瘀阻,氣血失和而致陰癢、紅腫等。若瘀阻日久,甚至瘀滯不通則出現皮膚增厚、疼痛。陰部因血運不暢,進而失養而致色白。
3、腎虛肝郁。素體腎陰不足,七情內傷,肝郁氣滯。或肝郁日久;暗耗肝陰,或肝郁化火,灼傷陰血,使肝血日虛,日久及腎,致腎虛肝郁。陰部失榮則出現色白、皸裂等。
西醫病因病理
1、病因。目前,外陰鱗狀上皮呈乳頭狀瘤樣增生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外陰皮膚長期處于潮濕狀態和陰道排出物的刺激等因素可能與其發病有關。此外,有報道bcl–2基因蛋白在本病、不典型增生及外陰癌組織中有不同程度提高。
2、病理。主要組織病理變化為表皮層角化過度或角化不全,棘細胞層不規則增厚,上皮腳向下延伸,末端鈍圓或較尖,上皮腳愈長則尖端愈細。上皮腳之間的真皮層乳頭明顯,并有輕度水腫及淋巴細胞和少量漿細胞浸潤。但上皮細胞排列整齊,極性保持,細胞的大小和核形態染色均正常。
上述鱗狀上皮呈乳頭狀瘤樣增生病理病因的解釋想必很多朋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這些的病因的解釋,應該很多朋友都知道自己身體狀況什么樣了。針對這些病癥,朋友們要對癥下藥。希望朋友們都可以健健康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