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被俘疑云 因為不踩壞太監(jiān)王振家田才被俘
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領也先以明政府減少賞賜為借口,兵分四路,大舉攻明,并親率一支大軍進攻大同。
瓦剌軍來勢洶洶,明朝守衛(wèi)西北的將士,幾次交戰(zhàn)失利,急忙向京師請兵救援。太監(jiān)王振,對瓦剌的軍事進攻根本不了解,認為只要英宗親征,就能把瓦刺兵嚇跑。因此,他在明朝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慫恿英宗親征,讓英宗效仿宋真宗親征,博得青史留名。英宗平時對王振言聽計從,同時也想象著自己能像曾祖父成祖那樣建立赫赫戰(zhàn)功,認為親征是他展現(xiàn)自己的好機會,就不與大臣們商議,采納王振的注意:御駕親征。
瓦剌為何要進攻大明?明英宗御駕親征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
其實這兩個問題都與太監(jiān)王振有關!
首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瓦剌原是蒙古的一部。元亡后,部分蒙古族退回蒙古草原和東北等地。后經(jīng)明政府的幾次重大打擊,逐步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分。在明朝初期,三部分別臣服于明朝,每年都要向明朝獻馬朝貢。
永樂以后,瓦剌部日益強大,逐步控制了韃靼,緊接著又征服了兀良哈,統(tǒng)一了蒙古三部。統(tǒng)一后的瓦剌,成為明朝北方首要勁敵,多次騷擾邊境。
王振擅權,不加強北方邊防就罷了,還接受瓦剌賄賂,與瓦剌貴族進行走私交易。
瓦剌自從與明朝建立“通貢”關系以來,每年都派出貢使攜帶著良馬等貨物到明朝朝貢,明朝政府則根據(jù)其朝貢物品的多少,相應地給予回賜。
剛開始時,瓦剌每年到明朝的貢使不得超過50人,后來人數(shù)猛增到2000余人。王振對瓦刺的妥協(xié)政策,逐漸刺激了瓦剌的野心。
就在這一年的二月,瓦剌首領也先派出多達2500人的貢使團,為了多領賞物,又虛報為3000人。
但這一次,王振可能是“良心發(fā)現(xiàn)”,卻叫禮部按實際人數(shù)賞賜,又將瓦剌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這就給瓦剌也先找到借口,大舉攻明。
現(xiàn)在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由于英宗的死命令:在兩天內(nèi)召集20萬大軍。王振就勉強湊夠人數(shù),胡亂配些糧草和武器,就出發(fā)了。
當時,與英宗和王振同行的還有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一百多名文武官員,但英宗讓王振獨攬大權。
由于準備倉促,組織不當,還未抵達前線,軍心已不穩(wěn)。
也先聽說英宗親征,就想引誘明軍進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區(qū),一舉殲滅。
明軍走了一個多月,才進入大同,王振看到瓦剌軍隊北撤,認為英宗親征有了效果,堅持北進。
鎮(zhèn)守大同的宦官郭敬將前幾天發(fā)生的事密告王振,如果繼續(xù)北進,“正中瓦剌之計”。王振聽了急忙傳令撤軍。
王振本想從紫荊關撤軍,這樣,英宗就可以途經(jīng)他的家鄉(xiāng)蔚州,讓英宗駕幸他的府第,向父老鄉(xiāng)親顯耀自己。
王振再次命令取道紫荊關回京。王振未與瓦剌接戰(zhàn),即倉惶退兵,軍紀更加混亂。走了40里以后,王振忽然想起,軍過后踐踏自家土地,苦求英宗改道,這才使大軍耽誤了撤軍日期,在土木堡被人家包圍了。
這下可好,他自家的財產(chǎn)保住了,幾十萬大軍做了冤魂,自家的主子皇上當了人家俘虜。
當時,明英宗身邊的護衛(wèi)將軍樊忠義憤填膺,喝道:“王振老賊,是你這奸佞誤國葬送我大明50萬將士,汝罪惡滔天,饒你不得,吾為天下誅此賊!”就舉錘擊斃王振,一時大快人心。后為掩護英宗撤退被亂箭射死,年僅四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