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對后世的影響
諸葛亮對后世的影響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后人對諸葛亮的遐思和贊譽,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了他人性的光輝和人格的偉大。在他那個時代,是產生不平均、不平等、不合理現象的淵藪,而他卻盡量縮小這種差異,突破歷史局限,呈現了當時難得的清明政治局面。這理應是漫漫黑夜的一束光亮。
諸葛亮依法治蜀,可謂是他一生中的彩頁和特點。在推行法制的同時,輔之以德化,兼之以“重賢臣、遠小人”的行為,構建起1700年前他那個時代的“和諧社會”,形成“吏不容奸、道不拾遺、強不壓弱”的世風。時人曾在曹操面前贊揚諸葛亮:“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依法治軍,堅持“法令明、賞罰信”,形成“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的軍風”。他用兵“止如山,進退如風”,安營扎寨很有章法。就連老對手司馬懿都禁不住贊嘆其“天下奇才也”。
誠信,他開誠心、布公道,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街亭之敗,揮淚斬馬謖。雖痛惜、不忍,而強為之,并自貶丞相之職,以示懲罰,何等的誠,何等的信。劉先主白帝托孤言道: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為成都之主。先主敢說,是知諸葛亮以誠待他,以信待國;在托孤史上傳為佳話。與曹丕篡漢,司馬氏代魏有了絕好的對照。為實現劉備和他一生的愿望,為感先帝三顧之恩,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時時以“誠”待先主,以“信”待他們共同的宿愿,而終不顧自己的身體條件,把自己的生命押到“伐魏”上,起早貪黑,食少事多,以至于死于“伐魏”征途上,使生不能到關、洛,死而望舊都。無怪呼,后人發出如此悲嘆!“蜀中有如此之相,而卒不能克復中原”,嗚呼!此天不于漢,豈戰之罪哉!
歷覽古今,賢相林立,而功高千古者,莫如孔明。他是三國沃土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奇才,他生前給西蜀留下一段燦爛的篇章,身后給后人以無盡的遐思和追念。他曾給后主劉禪上表說:“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為下級官員、蜀漢人民及后世樹立了榜樣,傳遞著他思想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