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臣范純仁的故事 范純仁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范純仁(1027年6月-1101年),字堯夫,謚忠宣。 北宋大臣,人稱“布衣宰相”。參知政事范仲淹次子。
1027年6月,范純仁生于南京應天府。宋仁宗皇祐元年進士。曾從胡瑗、孫復學習。父親歿沒后才出仕知襄邑縣,累官侍御史、同知諫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運使。宋哲宗立,拜官給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后拜相。宋哲宗親政,累貶永州安置。范純仁于宋徽宗立后,官復觀文殿大學士,后以目疾乞歸。建中靖國年間去世,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忠宣。著有《范忠宣公集》。
范純仁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勿因人廢言
范純仁為人正派,政治見解與司馬光同屬保守派。熙寧二年(西元1069年)七八月間,范純仁上書皇上,公開指責王安石“掊克財利”,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貶逐。但司馬光復相后,堅持要廢除“青苗法”。對此,范純仁卻不為然。范純仁對司馬光說:“王安石制定的法令有其可取的一面,不必因人廢言。”他希望司馬光虛心“以延眾論”,有可取之處的主張,盡量采納。可惜司馬光并不以此為意,只把范純仁的看法當作耳邊風。司馬光盡廢新法,不能不說他帶進了自己的個人情緒的影響。蘇軾、范純仁等人相當惆悵地嘆息:“奈何又一位拗相公”。
樂助窮人
范仲淹在睢陽任官時,有一次,讓兒子范純仁到蘇州去運一船麥子。那時候,范純仁年紀還很輕。麥船返回時,暫停在丹陽,見到了熟人石曼卿。范純仁問他為什么停留在此,石曼卿回答逢親之喪,無力運靈柩回家。范純仁聽了,便自作主張將一船麥子
全送給了石曼卿,讓他作回鄉的費用。范純仁只身回到家中,因為送掉了一船麥子,不好向父親交賬,在父親身旁站立良久,始終未敢提起此事。范仲淹問兒子:“你這次到蘇州有沒有碰到新老朋友?”范純仁回答說:“我看到石曼卿因為親人的喪事,耽擱在丹陽,沒有錢運靈柩回鄉。這時又沒有哪個人能像前代郭震那樣勇于救人于危難,所以真是求告無門?!狈吨傺土⒖虒鹤诱f道:“為什么不把麥船送給他呢?”范純仁聽父親說出這話,心里一陣輕松,回答范仲淹道:“我已經送給他了。”僅憑這件事,就可知范仲淹的家風已經傳給了他的兒子。
言傳身教
范純仁常常教育子弟說:“即使是再愚蠢的人,對別人提出要求的時候,也往往是看得很清楚的;即使是再聰明的人,容忍自己錯誤的時候,也往往總是很糊涂的。如果能用苛求別人的心來要求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就不怕做不成圣賢!”他又常常告誡說:“六經所記載的,都是圣人之事,你們知道了一個字的含義,就要去按這個字的涵義去實行。即使在艱難困苦、顛沛流離之際,也能時時處處按六經所說的去做,那就真可以稱做有為者了!”范純仁處處以儉樸和忠恕教育子弟,同時也這樣勸導自己的其他親屬。有這樣一件事,有個親屬來請教范純仁如何處世,范純仁告誡這位親友說:“只有儉樸才能鑄成廉潔之風,只有寬恕可以成就好的德性。”(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出自《宋史·范純仁列傳》)親屬認為這句話說得很對,便將這兩句話當做自己的座右銘。
有一則軼事可以從側面反映出范純仁的儉樸家風。范純仁在朝廷做官時,有一次,留自己的同僚、秘書監晁端在家中吃飯。晁端吃過飯回去后,鄭重其事地對旁人說:“可惜啊,范丞相家的家風敗壞了啊!”聽到的人都不太相信這話,忙問他是怎么回事,晁端回答說:“平時他們家吃飯,菜總是咸菜、咸豆腐之類。這次他家留我吃飯,咸菜、咸豆腐上面,居然放了兩小簇肉,這不是他家的家風敗壞了嗎?”從晁端所說的范家的食譜,可見范純仁家中平時生活儉樸到了何等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