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太平天國為何定都南京?
1851年,洪秀全發(fā)動了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起義,除了少數(shù)的失敗之外,一路摧枯拉朽,短短兩年便打下南京。之后便定都天京,建國太平。按理說,在一片形勢大好的局面之下,他應(yīng)該繼續(xù)北進,一鼓作氣打下更多領(lǐng)土,是什么讓他放棄了這一舉動?
其實太平軍攻陷南京之時,就北占中原還是是定都南京這個問題,首領(lǐng)之間存在極大的分歧。
主張定都南京的主意就是楊秀全。其實楊秀清早前就看上了南京這個地方,當太平軍攻到湖南時,部分人就主張回老家,他盡力說服大家:“為今之計,最好的辦法就是順著長江往東進攻,我們可以攻下南京,定為我們的根據(jù)地,然后派出軍隊,從南北兩個方向分別進攻,即便是我們失敗了,黃河以南的地方也是我們的。”攻入武昌之后,楊秀清垂涎江浙一帶富庶的地區(qū),想直接把南京攻陷,作為都城,但很多人對此時爭論不休,于是楊秀清想出了一個托天父下令進攻南京的主意。
史料記載,劉秀成供狀中寫了當時的情況:南京淪陷之后,長江江面上停泊著數(shù)萬只滿載糧草的船,原本天王和東王還在商量著留下部分兵力駐守江南,再派出一批軍隊去進攻河南。然而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上了年紀的水手,他大聲說:“河南地區(qū)江面比較窄并且糧草不足,如果你們被敵人困住了那就是死路一條。現(xiàn)在你們已經(jīng)取得了江南地區(qū),有長江做天然屏障,又有充足的糧草,更何況南京原本就是龍脈所在,你們不把都城定在這里,去河南干嘛!河南雖然說是中原腹地,但論其安全系數(shù),實在比不過南京,言盡于此,望你們?nèi)肌!?/p>
洪秀全原本也是贊同楊秀清定都南京的主意的,然而等真正攻陷了南京,他又開始糾結(jié)于選擇河南還是南京的問題。這時出現(xiàn)了一個叫做錢江的浙江名士,此人博學(xué)多才又頗有膽略,林則徐擔(dān)任兩粵總督時曾重用過他,但隨著林則徐被貶,他也失意回到浙江。錢江聽說洪秀全已攻陷武漢,便千里迢迢趕來,上書陳述天下大勢,勸洪秀全定都南京。洪秀全看完他的上書后極為欣賞,于是決定定都南京。
持反對定都南京意見的有兩位將領(lǐng)。一位是女將卞三娘,史料記載,卞三娘主張進攻河南,占領(lǐng)了河南就相當于占據(jù)了中原腹地,但了楊秀清否決了她的意見,一氣之下率領(lǐng)自己部下女兵回了廣西,渺無音信。而另一位持不同意見的便是羅大綱,他認為,要想攻占北方,必須先讓大部隊駐扎河南,這樣一來沒有了后顧之憂,再兵分三路,進攻其他地方。然而楊秀清霸道專權(quán),又否決了。
就這樣,楊秀清用天父下凡的手段壓制了不同政見的將領(lǐng),還找了41個人,讓他們從不同方位論述定都南京的好處,最后形成了11篇文章。這11篇文章充分闡述了定都金陵的各種理由,大概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地勢地形方面,南京毗鄰兩江,群山環(huán)抱進可攻退可守,還具有龍虎之象;政治方面,南京乃龍脈所在,歷史上也頗具政治意義,定都此處有足夠的聲望;經(jīng)濟方面,南京地處人口流動匯集之處,且物產(chǎn)豐富,交通便捷;人才方面,南京人杰地靈,名士輩出。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的消息一出,中外各界都沸騰了。英國駐香港總督表示,南京淪陷,這是清政府成立以來最沉重的打擊。為什么這樣說呢?在中國人心中,都城意義重大,這一點自然不惜多說。就從地勢地形而言,南京地處國之中心,且靠近長江,地勢實在是很關(guān)鍵。而清政府而言也著實頭疼,太平軍定都南京,首當其沖的就是運糧通道不暢通的問題。
從太平軍當時的情況來看,打一處丟一處,也確實需要一個可以根據(jù)地來休養(yǎng)生息,重新規(guī)劃全局,建立新的政權(quán)。而南京也確實是一個好的選擇,首先,南京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對太平天國的生存和壯大具有重要意義;其次,那時的東南地區(qū)是清政府防守比較松懈的區(qū)域,更容易讓他們站穩(wěn)腳跟;再者,那寧物產(chǎn)豐富,地勢可進可退,這一點對拖家?guī)Э诘奶杰妬碚f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就這樣,太平天國本著休養(yǎng)生息的原則,最終選擇定都南京,穩(wěn)定自己的政權(quán)。最終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