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元史》記述了哪些具體內(nèi)容
《元史》的本紀(jì),以記載忽必烈事跡的《世祖本紀(jì)》最為詳盡,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紀(jì)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順帝本紀(jì)》,有十卷之多。這是因為元世祖和元順帝在位時間都長達三十多年,原始史料豐富,所以對他們的記述就比較詳細。這體現(xiàn)了《元史》編纂中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材料多就多編,材料少就少編。像蒙古建國前后的史料不多,那時《元朝秘史》尚未譯出,因此,成吉思汗和蒙哥的本紀(jì)就只各有一卷。
《元史》的志書,對元朝的典章制度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保存了大批珍貴的史料。其中以《天文》、《歷志》、《地理》、《河渠》四志的史料最為珍貴。《天文志》吸取了元代杰出科學(xué)家郭守敬的研究成果。《歷志》是根據(jù)元代歷算家李謙的《授時歷議》和郭守敬的《授時歷經(jīng)》編撰的。《地理志》是根據(jù)《大元一統(tǒng)志》,《河渠志》是根據(jù)《海運紀(jì)原》、《河防通議》等書編撰的。而今,《大元一統(tǒng)志》等書已經(jīng)散佚,《元史》中保存了這些書的內(nèi)容,史料價值就更為可貴。
《元史》的列傳有類傳十四種,大多沿襲以往的史書,只有《釋老》一傳是《元史》的創(chuàng)新。《釋老》是記載宗教方面的列傳,從中可以了解宗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和發(fā)展情況。類傳中以《儒學(xué)》、《列女》、《孝友》、《忠義》四種所記的人物最多,說明宋以來封建的思想統(tǒng)治在逐步加強。《元史》列傳還有個特點是,所敘述的事,都有詳細的年、月、日記載,這就更增加了參考價值。
《元史》的體例整齊,文字淺顯,敘事明白易懂,還保留了當(dāng)時的不少方言土語,這同朱元璋提倡淺顯通俗的文字是分不開的。宋濂修《元史》時,遵照朱元璋的意圖,強調(diào)“文詞勿致于艱深,事跡務(wù)令于明白”,因此《元史》稱得上是一部較好的正史。
《元史》的史料來源一是實錄,二是《經(jīng)世大典》,三是文集碑傳,四是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