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沈陽的那些歷史事件 張作霖在沈陽被炸
沈陽歷史大事
后金遷都沈陽
【后金遷都沈陽】明朝末年,建州女真族興起。萬歷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定都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東南)。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攻占遼陽、沈陽,遷都于遼陽。天命十年(1625)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沈陽。當年農歷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今沈陽蘇家屯十里河),翌日抵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后金政權的統治中心。后金遷都沈陽后,努爾哈赤便營造汗宮王府,修建與八旗貝勒共議國政的大政殿和十王亭。
皇太極登基
【皇太極登基】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死后,經過一番明爭暗斗,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九月初一,在代善等諸王貝勒和文武百官簇擁下,皇太極在沈陽皇宮大政殿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詔告天下,改明年為天聰元年,大赦國中死刑以下罪犯。為加強皇權,削弱諸王貝勒地位,天聰五年(1631),又仿明制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天聰八年(1634)四月,皇太極下令官名及城邑名改以滿語稱,沈陽改為"謀克敦"(興盛之意),漢文寫作"天眷盛京"。天聰十年(1636)四月五日,滿、蒙古族諸貝勒及漢族官員都擁戴皇太極"上尊號",他欣然同意,便于五月十五日率文武百官出德勝門(今沈陽市大南門),前往天壇,將他"踐天子位,建國號為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昭告天地,并筑壇行受尊號禮,稱"寬溫仁圣皇帝",史稱清太宗,開創了清王朝280多年的基業。
日俄奉天會戰
【日俄奉天會戰】日俄兩帝國主義為爭奪在中國東北的權益,于1904~1905年在中國領土上展開了一場強盜戰爭。清政府置國家主權于不顧,竟宣布"局外中立"。1904年2月8日,日軍襲擊沙俄駐旅順口的太平洋艦隊,雙方開戰。同年5月,日軍在遼東半島登陸,占領金州;9月上旬,有一路日軍攻占遼陽,欲攻奉天(今沈陽),俄增兵固守。同年10月上旬,日俄各投入兵力30多萬在沙河(今沈陽市蘇家屯區沙河鄉)開戰,互有攻守。1905年2月,雙方在沈陽外圍地區激戰,各傷亡20多萬人,俄軍敗退,日軍占領沈陽。日俄在沈陽激戰時,作戰區莊稼被毀、房屋被燒、人民被屠戮、財產被搶掠,損失慘重;尤其是俄軍潰退前,在沈陽城內強占官署民房,拆房構筑工事、搶奪市民財物、破壞文物古跡。他們把盛京故宮作放養戰馬場所,還掠走大批庫存黃金珍寶;有數百年歷史的大法寺(八王寺),也被他們焚毀。1905年2月,當時只有10多萬居民的沈陽城,就涌入無家可歸的難民5萬多人,"店房廟宇舊署為之填塞",啼饑號寒、凍餒而死者觸目皆是,令人慘不忍睹。
中共在沈陽建黨支部
【中共在沈陽建黨支部】1925年6月愛國學潮結束后,奉天學生聯合會成立,任國楨、吳曉天等人又在青年會辦的暑期大學講授《唯物史觀》、《青年運動》等,并在沈陽發展了王純一、李耀奎、高子升、郭剛、吳竹村等一批共產黨員。1925年9月,中共奉天黨支部和共產主義青年團奉天特別支部成立,任國楨任黨支部書記,吳曉天任團特支書記。
沈陽首建市政機構
【沈陽首建市政機構】1922年5月,張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失敗后,在灤州宣布東北獨立,實行東三省聯省自治。為加強對奉天省城沈陽的統治,1923年5月3日在省城范圍內設立奉天市政公所籌備處;同年8月,劃原沈陽縣的城區及商埠地一帶為市區,正式成立奉天市政公所,任命曾有翼為市長。公所地址在沈河區西順城街,仍歸奉天省領導。1929年3月1日,國民黨政府把奉天省改為遼寧??;同年4月2日,把奉天市改為沈陽市。1931年1月31日,東北政務委員會又決定把省城商埠局與奉天市政公所合并,于4月12日把奉天市政公所改為沈陽市政公所。
張作霖被炸
【張作霖被炸】張作霖(1875~1928),遼寧海城人,字雨亭。奉系軍閥首領,曾在東北設立紡紗廠,建筑鐵路,籌辟葫蘆港,創辦陸軍講武堂、東北大學等,成為日本在中國東北推行侵略政策的障礙。早在1916年5月,日本土井少將就陰謀炸死張作霖,但未得逞。1927年6月,張作霖當上安國軍政府大元帥,在蔣汪等形成的新軍閥征討下,決定退兵東北,并靠攏英美,牽制日本,日本十分恐慌。1928年6月3日深夜,張作霖專列離開北平;4日晨5時23分,當專列駛入皇姑屯東面三洞橋時,一聲巨響,專列被炸毀,張作霖負重傷后回到"大帥府"便死去。日本炸死張作霖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妄圖趁張死后東北局勢混亂之機侵占東北,吞并滿蒙。因奉省當局沉著、冷靜地應付了這個復雜形勢,后張學良將軍化裝回沈陽,使日本侵略者的陰謀破產。
張學良東北易幟
【張學良東北易幟】張作霖被炸死后,東三省議會于1928年7月2日一致推舉張學良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7月4日,張學良正式主政東北。他受命于危難之時,集國難家仇、內憂外患于一身,面臨的軍政形勢十分險惡。日本要他實行"自治",揚言如蔑視日本警告,日本將自由行動;南京國民革命軍則敦促他早日易幟,實現全國統一。由于張學良將軍有著強烈的愛國思想,在當時全國各地高漲的反日浪潮推動下,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換共和五色旗。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東北易幟"。張學良將軍當天向全世界通電,宣布這一消息,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尊嚴,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攫取中國東北的陰謀。1929年1月4日,國民政府委任張學良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改奉軍為東北邊防軍。從此,張學良在東北推行新政,勵精圖治,直到九一八事變發生。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查"鐵路為名,率部下在沈陽柳條湖東側、離北大營800米的南滿鐵路車軌下,埋下小型定時炸彈,拉開引信便溜走了。當夜10時20分長春至沈陽的第14次列車剛通過,炸彈爆炸,炸壞2根枕木、1根鐵軌,日軍忙擺上兩具身著中國軍裝的尸體在現場,硬說是"爆炸鐵路的兇犯",誣稱"中國軍隊破壞南滿鐵路,襲擊日本守備隊",以此為借口,向東北軍北大營進攻,炮轟東塔機場,還兵分三路,分別向沈陽市區南市場、北市場及大、小西門一帶進攻,繳了第一、第二警察分局的槍支,占領了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省政府、憲兵司令部、無線電臺、東三省官銀號、中國銀行等重要軍政、金融、通訊機關。到9月19日早晨6點30分,整個沈陽淪陷。日寇在沈陽城內野蠻地殘害百姓,奸淫婦女,搶掠公私財物。據不完全統計,官方損失即達16億元(現大洋票)以上;東北軍被劫去飛機262架、各種戰炮309門、戰車26輛、槍械12萬多支。當日軍進攻北大營時,東北軍北大營中下層官兵曾奮起抵抗,痛擊日寇,因蔣介石下達"不許抵抗"的死令,只好憤憤撤退。從此,沈陽人民開始了14年亡國奴生活。
國民政府接管沈陽
【國民政府接管沈陽】沈陽人民從日偽統治下獲得解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始建設新生活,國民黨政府卻在美國帝國主義支持下調集重兵,進犯東北。占領東北的蘇軍也據其與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要求中共將東北行政權和中長鐵路沿線大城市移交國民政府。1945年11月25日,中共黨政軍機關和部隊遵照中共中央提出的"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方針,分別向沈陽市郊陳相屯、財落堡和毗鄰的縣城轉移。1946年3月12日,蘇軍也全部撤出沈陽。國民政府委任董文琦為沈陽市長,接收市政府和防務。次日,國民黨第52軍軍長趙公武把軍部開進市內,由他兼任沈陽警備司令。國民政府還將東北行轅、東北長官司令部設在市內,把沈陽作為他們在東北指揮內戰的中心。國民黨內各派系,都競派"接收大員"到沈陽,大肆掠奪工廠、鐵路、貿易、房產等。
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沈陽
【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沈陽】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11月1日拂曉,東北人民解放軍向沈陽發動總攻,2日下午4時,占領沈陽全境。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陳云任主任,并派軍事代表接收國民黨政府在全市的軍、政、警、經濟、鐵路等機關和官僚資本經營的企業。同日,沈陽特別市衛戍司令部成立,伍修權任司令員,陶鑄任政委。衛戍司令部發布安民告示,號召迅速建立民主秩序。中共沈陽特別市工作委員會、沈陽特別市政府、沈陽特別市公安局和公安總隊也同時成立,陶鑄任市委書記,朱其文任市長,迅速展開工作。到11月6日,各系統均順利完成接收任務,電燈、電話、電報、電車、自來水、郵政等相繼恢復,工廠復工,商店開業,物價穩定,社會安定,沈陽從此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