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勛復辟的結果和意義 張勛復辟有什么歷史影響
張勛一生效忠清室,常對人說:‘我在前清受恩深重’,但他的元配夫人曹琴卻屢次勸他擁護共和。辛亥革命后,清廷被迫發布詔書,宣告宣統皇帝退位,而不少皇室成員并不甘心清朝的滅亡,無時不在夢想復辟。1917年(丁巳年)上半年,張勛集合楊度、康有為、萬繩軾等主張帝制的人,加緊復辟活動。曹琴覺察后,多次勸阻張勛:‘民國又沒有虧待你們,也沒有虧待清室人員,他們都已退位,你為何去死保,自討苦吃呢?’對于這些忠告,張勛一概置之不理。張勛復辟
據1918年上海文藝編唐朝社出版的《復辟始末記》記載,張勛帶領‘辮子軍’進入北京時,曹氏又隨行入京勸諫。張勛與康有為在公館常密謀到深夜,曹氏其時遣其子與婢仆,執役于康前,名雖敬之,實則監聽之,‘及議竟,張勛退入內室,曹氏率其子女及張寵妾,跪于張前痛哭,求其即返徐州’,但遭張勛斥責。至此,曹氏知張勛之意無法逆轉,于是私自派靠得住的堂侄張肇,持30萬兩銀票,往廣州拜孫中山先生,一方面以此舉支持國民革命,另一方面為張勛鋌而走險的行為及子孫后代留條后路。
實際上,張勛復辟的本質并非封建王朝保守勢力對中華民國的反撲——直至進入北京后張勛也沒有復辟的意圖,這一點后文詳及——而是民國各派政治力量以反擊復辟為幌子,進行的一場圍繞政治利益分配而展開的較量和博弈。盡管張勛迅速失敗,但主導復辟的相關利益集團并沒有隨著張勛的身敗名裂而消亡,而是在反對張勛的鬧劇中獲得了更大的利益,并最終為利益的再分配而大打出手,最終導致了軍閥混戰和中華大地的實質性分裂。
張勛復辟失敗后,復辟的重要參與者康有為曾有詩曰:“圍城慘淡睹龍爭,蟬嘇聲中聽炮聲。諸帥射王敢傳檄,群僚賣友竟稱兵,晉陽興甲何名義?張柬無謀召喪傾。信義云亡人道絕,龍祣收影涕沾纓”。政治態度雖有問題,但詩卻不錯,將復雜曲折的復辟經歷簡練地交代了出來。
張勛復辟雖然歷時僅僅十二天,但卻是中華民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這場復辟直接導致段祺瑞的復出和皖系、直系兩大軍閥的崛起,更將民國以來的兩大法統(孫中山和袁世凱)統統徹底打翻。此次復辟之后,北洋集團的利益分化更加明顯,復辟后段祺瑞與馮國璋之間的兵戎相見,使得自民國成立以來的“總統府”“國務院”之間的爭執最終付諸武力。以張勛復辟為界限,民國成立以來“內閣制”與“總統制”、北洋集團與民主黨派(革命黨人)的制度之爭、政見之爭,演化為赤裸裸地力量博弈和軍事較量。此外,張勛復辟還間接使得吳佩孚、馮玉祥兩個北洋后輩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