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四大門派 中國古代盜墓史上的四大門派
門派這個概念主要出現(xiàn)在武俠小說中,比如古龍《陸小鳳傳奇》一書中描寫了一個神秘的門派,即十二連環(huán)塢:“江湖上一個勢力遠及塞外的門派。它們共有十二寨,從外表看來和普通山莊村落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其實他們的防衛(wèi)極其森嚴,組織也極嚴密,沒有寨中的腰牌和號令,無論是誰都很難進入。”又比如金庸在《笑傲江湖》中也構建了一個主人公原本所在的門派華山派:“華山派位于華山玉女峰。自從岳肅、蔡子峰偷窺《葵花寶典》,華山派分為氣宗、劍宗,各不相讓,導臻玉女峰大比劍,氣宗獨霸華山。偽君子岳大群任掌門后,一心吞并五岳,害人又害已,華山派終于式微。”
但是“門派”同樣出現(xiàn)在盜墓中。一個盜墓門派的產(chǎn)生或許是因為某件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比如曹操設立“摸金校尉”,也可能是因為后世盜墓賊自發(fā)地向某一位自認的祖師爺靠攏,遵循其立下的盜墓規(guī)矩而自發(fā)形成盜墓門派,但是盜墓門派一般都不叫可能是因為某位出類拔萃的盜墓賊光明正大地開宗立派而形成,因為盜墓本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而且歷朝歷代對盜墓的打擊又十分嚴厲,所以這種公然方式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在漫長的中國盜墓史上,主要留下了四個盜墓門派,即摸金派、搬山派、卸嶺派以及發(fā)丘派。雖然盜墓門派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但是這些門派依舊算得上源遠流長。這些門派的弟子甚至可以完全不存在師徒性質(zhì)的人身關系,他們各行其道、各自為政,甚至素未謀面,但是由于對共同盜墓“理念”的認可,他們就被化為同一門派。這與武俠小說中的門派概念是極為不同的。所以各盜墓門派中的“弟子”對門派本身并無人身依附關系,他們是自由的不受強制的,所以可以說盜墓門派是一部分盜墓賊的虛擬集團。
摸金派:始自奸雄曹操設“摸金校尉”
據(jù)說東漢末年稱霸一方的曹操為籌集軍費組建過專門從事盜墓工作的軍種,與今天的黃金部隊有些類似。所謂的黃金部隊屬于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組建于1979年,是一支經(jīng)濟建設部隊,為國家財政一級預算單位,主要承擔國家黃金礦產(chǎn)勘查任務。但是二者還是有明顯的區(qū)別,國家與軍閥不能等同,礦產(chǎn)資源和古董文物也不能相比。
曹操這支部隊的主管一職就是摸金校尉,用通俗的話講摸金校尉就是持有官方(地方軍閥)頒發(fā)的盜墓許可證的盜墓頭頭。漢代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一文中說:“操又特置發(fā)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甚至還說曹操親自組織和指揮過對梁孝王墓的挖掘,將曹操說得十分下作。后來袁紹兵敗,陳琳歸附曹操麾下,曹操對其所作檄文中侮辱自己祖上的行為很不滿,但是似乎對盜墓之事采取了默認的態(tài)度。另外魯迅也曾經(jīng)說過:“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但也有人對此不敢茍同,認為曹操是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精明無比,不可能在那個極度注重禮義廉恥的社會做出這種有損社會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事情。他們還認為曹操之所以背上盜墓的罵名是因為其父曹嵩在過路過徐州的時候被陶謙的部將所殺,曹操興師問罪,大舉報復,其大軍所到之處燒殺搶奪,盜人墳墓,曹操對此采取了放任的態(tài)度,并且曹操自己也揚言要毀了陶謙的祖墳,結果被一些人穿鑿附會,捕風捉影而背上了黑鍋。
但是不論曹操有沒有組織過盜墓,摸金校尉在后世逐漸變成了盜墓賊的指稱,甚至在盜墓賊中還出現(xiàn)了“摸金派”這一盜墓流派,發(fā)丘、搬山、卸嶺三門并列,但這三個流派到了宋元時期可謂青黃不接,人才匱乏,少有弟子出現(xiàn),因此往往被認為門派傳承就此斷絕,所以就只剩下摸金一門。摸金派門徒被稱作摸金校尉自然是水到渠成,是盜墓賊中與搬山道人、卸嶺力士、發(fā)丘將軍并列的稱呼。摸金校尉與別家盜墓門派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門規(guī)上和行事手法上:摸金校尉更喜歡單打獨斗,除非一個人沖鋒陷陣過于困難才會與自己十分信任的搭檔組建五人以下的盜墓小組;摸金校尉深信祖師爺訂下的雞鳴不摸金的規(guī)矩;摸金校尉進入墓室必須在墓室的東南角點燃一張油燈或一支蠟燭,因為他們擔心“鬼吹燈”。所以《鬼吹燈》才會有這樣的情節(jié):主人公之一的胖子看見蠟燭熄滅了,就質(zhì)問主人公老胡蠟燭買的是多少錢一支的,當?shù)弥I的是便宜貨的時候,他們還為此發(fā)生了小爭執(zhí),其實是因為“鬼吹燈”而緊張的反應,然后他們就得考慮是不是把拿的寶貝換回去的問題了。
摸金校尉擅長通過星象風水的知識,比如“尋龍訣”和“分金定穴”的本領和技藝,準確定位墓地所在;摸金校尉只能對大的墓葬下手,普通平頭老百姓的墓葬絕不能動;摸金校尉每次盜墓只能拿走一兩件明器,一方面要給同行留口飯吃,另一方面摸金校尉做是不做絕,給自己留后路的表現(xiàn)。雖然在摸金派中沒有正式的師徒傳授關系,而只需要懂得行規(guī)術語,并且在行動中予以貫徹,就可以被當做同門。摸金派也有自己的身份認證系統(tǒng),即擁有佩戴摸金字符的人才會算作真正的摸金派門人。
發(fā)丘派:盜墓時持有不可替代的銅印
發(fā)丘派在盜墓史上晚于摸金派出現(xiàn),到了東漢時期才有,其門人自稱發(fā)丘將軍,又被稱作發(fā)丘天官或發(fā)丘靈官。其實發(fā)丘將軍與摸金校尉在盜墓的手段上沒有多大的差異,主要利用星象和堪輿確定墳墓和墓室所在地再進行盜掘,但技術上稍遜一籌。但是發(fā)丘將軍有著與摸金校尉不同的行事風格和門規(guī)。發(fā)丘將軍往往以當鋪掌柜或者古董商人的身份掩護,一般不會輕易出手,只有某些大型陵墓才能調(diào)起他們的興趣和胃口。
另外發(fā)丘將軍比較注重合作,一般都會邀集多人共同行動,與喜歡單打獨斗的摸金校尉截然不同。發(fā)丘將軍行事穩(wěn)妥,不喜冒險,借助團隊的力量,再加上事前精心計劃制定各種應對預案,事中按部就班的遵照執(zhí)行,可以保證盜墓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雖然發(fā)丘將軍盜墓的困難程度要小很多,危險性也大大降低,但是事后的分贓不均以及保密的問題卻會引起很多麻煩,正所謂有得必有失,所以發(fā)丘將軍有大量門規(guī)是針對時候的分贓和保密協(xié)議制定的,但極少為外人所知。發(fā)丘派據(jù)說有一枚發(fā)丘銅印,力量非凡,上面寫有“百無禁忌”四字,但是在發(fā)丘派里有著崇高地位的發(fā)丘銅印最后還是不幸被毀壞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干活的人多了就可以“百無禁忌”呢?
據(jù)說發(fā)丘將軍是盜墓四派中唯一不忌諱與官府合作的組織,這也為其他盜墓門派所不齒和鄙夷。但是與官府合作的發(fā)丘將軍在清代卻受到了外族迫害,不得不流亡海外,混跡于東南亞以及美洲地區(qū)。當然他們不會英雄無用武之地,在諸多大型陵墓的考古挖掘中他們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在國內(nèi)外族迫害中存活下來的發(fā)丘將軍也有很多人成為考古學者或者在考古政府部門任職,體現(xiàn)了發(fā)丘將軍極強的適應能力和變通精神。
搬山派:模仿道士施行“搬山分甲術”
搬山派在秦漢時期就有初步形成了,但是一直等到清朝中葉才發(fā)展壯大起來。搬山派采取的是一種俗稱“開喇叭”式的盜墓方式,這在武術里就像是以勁道取勝的門派,擅長的自然是些“大力金剛掌”之類的,而不是像武當太極八卦陣一類以柔克剛的招數(shù)。
搬山派采用的所謂開喇叭的盜墓方式是指通過打通墓葬從而使其通風,這樣做的方式是搬山派門人即搬山道人在墓葬里暈厥的危險就極大降低了,但是對墓葬的破壞性實在太大,尤其是使得墓葬失去了保護,各種其他損害就會隨之而來。搬山道人之所以被稱作“道人”是因為搬山門人身著道士裝扮,而且會一些與茅山道士手法類似的法術,比如“搬山分甲術”。這可以看出搬山一派應該與道教頗有淵源。但是搬山一派在風水學上并沒什么造詣,所以才會使用破壞的盜墓方式,這本來是因為他們自身技能的局限。這種破壞的盜墓方式使得搬山派成為盜墓賊中的爆破專家了。
搬山門派因為學過粗淺的道術,所以武功比起其他門派還是普遍要略勝一籌,而且發(fā)揮了道術在盜墓中對付僵尸的優(yōu)勢,設計了一些機關陣法專門用以對付墓葬中的邪物,因此比起一般的盜墓門派而言,搬山派更具神秘感。搬山派門人不喜與人合作,總是獨來獨往,假借道士的身份,各個地方到處溜達。據(jù)說搬山派之所以采取破壞的盜墓方式,除了因為他們本身善惡觀念不強之外,主要原因是他們最想要盜取的并非一般的金銀財寶,而是靈丹妙藥,所以他們進入墓葬根本無需考慮這個墓葬能否為今后再次盜墓提供可能。但是后來不斷的失敗告訴他們他們所追求的靈丹妙藥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他們就轉而開始一味求財?shù)谋I墓了。
搬山派的前人們慢慢形成了一味求財,采用破壞性大的盜墓方式以及不喜合作的盜墓方式,而且他們在自我保護以及明器的銷售渠道上有著自己的獨特特點,所以他們逐步演變成一個盜墓門派,綿延至今。
卸嶺派:靠鼻子的靈敏程度尋找墓穴
卸嶺門據(jù)說創(chuàng)始人是一個土匪頭子,得仙人傳授“令人力大之法”,因此這土匪頭子力撼山岳無人能敵,后來他干起盜墓的勾當,并且將這法門傳授于自己的得意弟子,慢慢的卸嶺派的人丁就開始興旺起來。因為他們的門人不僅通曉武功而且力大無比,所以曾出過不少有名的人物,比如號稱“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呂布呂奉先,他就曾經(jīng)幫助過董卓盜掘漢墓,而呂布耍的一手極妙的方天畫戟也和他是卸嶺門人有關。卸嶺力士都比較開放,不會一味地閉門造車,所以到了北宋期間,他們?nèi)诤狭嗣鹨约鞍嵘脚傻募夹g,在風水以及陣法破壞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甚至加入自身的理解之后還有所超越。
卸嶺派盜墓離不開他們靈敏的鼻子,他們用鐵釬打入地下抽出來之后在辨別土壤的氣味,根據(jù)土壤中氣味種類的不同再做判斷,另外在打鐵釬的時候手感的不同以及土壤顏色的差異都是他們考慮的事項,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依靠鼻子,所以他們?yōu)榱吮3肿约罕亲拥撵`敏度,忌煙酒辛辣之物。
卸嶺派應該是盜墓門派中最富爭議,因為卸嶺派門人的多面性,使得很多人對他們是又愛又恨。一方面卸嶺派門人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卸嶺力士在綠林好漢與盜墓賊是游走自如,誰也弄不清到底打家劫舍還是盜墓是他們的主業(yè)。他們有墓的時候盜墓,沒有墓葬可盜的時候首領一聲令下大家就干起攔路搶劫的營生,因為人多力量大,所以他們無論是盜墓還是做土匪都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因為這些人們對卸嶺力士嗤之以鼻。
另外一方面,卸嶺力士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在元蒙時期他們敵視元蒙政權,因此受到報復迫害,可以說他們在當時只要泄露身份就有可能被捉拿殺害。因此卸嶺力士之后都會極力掩蓋自己的身份,就連最親近的人也不告知。在元蒙時期他們曾試圖盜掘成吉思汗陵,并且破壞其風水從而恢復漢人山河。因此元蒙政權對其的打擊也是不遺余力,甚至組織了殺手專門對卸嶺門人進行刺殺。也許是因為元蒙時期被逼得太厲害,所以卸嶺力士都逐漸淡出中原。卸嶺力士門人只能在漢人內(nèi)部尋找,可見身在海外也對華夏一族的傳承很重視,并且視可能對中原漢政權造成威脅的為自己的敵人。可以說卸嶺派是最為復雜的一個盜墓門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