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孩子實干有主見的要素
包括我在內的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最近經過一些調查研究,越發(fā)擔心年輕父母因為總努力地把孩子推到“優(yōu)等”行列,而減少讓孩子變成實干者和有主見人的思考。
在這個以使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為主流的社會中,習慣性的精英教育理念,讓我們如此努力地把孩子推到“優(yōu)等”行列的同時,其實也減少了一些讓孩子變成一名實干者的思考和讓孩子發(fā)揮主見的機會。包括我在內的一些發(fā)展心理學家,都對此感到擔心。擔心我們會因此剝奪孩子們在早期養(yǎng)成一些優(yōu)良技能的實踐。而一個有主見的實干者,就是那些清楚地認識到世事無常,并且懂得定義、追求,堅持自己價值觀的人。這并不是要我們的孩子遠離塵世,而是讓他知道怎樣為自己做事。
因此,我和我的同事珍·普洛賽克(Jen Prosek)分析了五個我們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有主見實干者的原因,以及我們該怎樣做才能實現:
培養(yǎng)孩子成為有主見實干者要素
孩子要探索整個世界。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與成年人面對面的互動、交談、做游戲,他需要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體會和認識。比如說兒童博物館,你應該鼓勵孩子去自由探索,而不是設定時間或把時間花在講解設備上,這會導致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我們往往由于過早地強調“學術”而犧牲了孩子玩的機會。這違背了數十年來人們研究大腦如何發(fā)展的規(guī)律。
孩子需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孩子是天然的問題解決者,他可以發(fā)現一件事情的因果關系以及什么是失敗與嘗試。這種技能可能會被不同的成年人發(fā)覺或忽視。孩子需要參與由他引領的開放性的、非正式性的活動,比如說畫畫、堆積木、做泥塑等等。這些活動不需要任何指導和批評,可以交給孩子自己去做從而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孩子會因樂觀得到益處。孩子通過汲取樂觀的力量使他們在面對一件件挫折事時表現的沉著冷靜。父母可以鼓勵他的孩子說出所面臨的挑戰(zhàn)——可能是學習駕馭一臺沒有輔助輪的自行車,或是和朋友之間產生的問題,并幫助他為避免同樣事情的發(fā)生想出更多更好的解決辦法。
孩子需要成為機會的發(fā)現者。孩子不該被過度保護,但也不意味著他可以變得魯莽。我們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風險評估上,而是應該培養(yǎng)孩子發(fā)現機會的能力,并且學習怎樣實現目標。這需要通過管理(反思)自己的消極點,體會自強帶來的好處。你可以“放手觀察”孩子,當他想要爬上一棵對他來說有點高的樹。敢于在課上舉起自己的手,哪怕對自己的答案不確定。告訴孩子應該勇于嘗試登上幼兒園的小舞臺,不用感到害羞。最后,慶祝孩子的每一次專注和進步,而不單單是最后的勝利。
孩子需要接手臟活累活。有多少孩子在家會做家務?孩子應該做出一些在承受范圍內的貢獻,更應該明白不可以單單指望他人來做所有臟活累活。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日常打掃中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學會和他人完成一件事情。幫助他理解世界不是圍繞他轉,優(yōu)秀的人就是那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