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會有各種各樣的習俗,掛葫蘆就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個習俗,很多地方都會流行這一習俗。那么端午節什么時候掛葫蘆呢?那么端午節掛葫蘆有什么寓意呢?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端午節掛葫蘆時間等相關知識。

端午節什么時候掛葫蘆
掛葫蘆在五月初一,端午節是五月初五。
掛葫蘆其實是端午節的序曲,一段段綠綠的桃枝是它的音符,一個個色鮮彩艷的葫蘆是它的歌詞,一位位勤勞樸實的女人是它的表演者,家家戶戶的屋門口、大門口和窗戶上檐是它的舞臺。
不過在故鄉小村,掛葫蘆也并非女人自己的事情。掛葫蘆的桃枝要由孩子們去折回來,踩站的凳子要讓男人來扶才感覺到踏實。仔細聆聽這首端午的序曲,不難感覺出一家人牽手相和的幸福韻律。

端午節為什么掛葫蘆
在古代先民們認為五月為“惡月”或“毒月”。五月的南方天氣已十分炎熱,雨水大量增多,山洪暴發突然而無妨。人們為了求生,便利用自然界中的葫蘆綁在身上,險中求生,這時葫蘆被稱為“腰舟”。
由于葫蘆的特殊功能,能在危急時刻救人性命,人們便對葫蘆產生了崇拜。后來演變成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掛葫蘆的習俗。在北方即是家里沒有葫蘆,便用剪紙剪一個葫蘆貼在大門上。
葫蘆有“福祿”之意,有收集福氣的作用。葫蘆本為藤本植物,藤蔓綿延則寓意萬代綿長。由于葫蘆的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為貼近,可以收納不吉之氣,易進不易出,因此在端午節,民間有用葫蘆去病化煞的習慣,可將桃木八卦葫蘆掛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驅瘟、帶來好運的作用。
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里面收進“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自農歷四月末就有小販在街上叫賣了。葫蘆花據說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端午節掛葫蘆的傳說
傳說一
也有民間傳俗,說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藥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傳說二
關于門上掛葫蘆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說在古代有一位賣油的老翁走村串鄉賣油,他這樣喊:“一葫蘆四兩,四葫蘆半斤”(注:在過去一斤為十六兩,半斤為八兩),于是,很多人為討便宜都打四葫蘆。
這時唯獨一村童只打一葫蘆,老人問他為什么不打四葫蘆,村童說出了其中的原由,賣油老翁認為這孩子誠實,就告知他,五月五日將有大災大難,如在自家門上掛個葫蘆便可免災。
村童回家將其賣油老翁的話告母親,并如此照辦,果然在五月五日這一天避免了一場災難,從此在民間便有了五月端午門上掛葫蘆的習俗。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tewxkg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