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耐鹽堿土的植物是什么植物?鹽堿土是民間對鹽土和堿土的統稱。鹽土(solonchak)和堿土(solonetz)是指土壤含有可溶性鹽類,而且鹽分濃度較高,對植物生長直接造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最耐鹽堿土的植物等相關內容。

最耐鹽堿土的植物
世界上最著名的耐鹽植物是鹽角草,它能生長在含鹽量高達0.5%—6.5%高濃度潮濕鹽沼中,這種植物在我國西北和華北的鹽堿土中很多。鹽角草是不長葉子的肉質植物,莖的表面薄而光滑,氣孔裸露出來。植物體內含水量可達92%,所含的灰分可達鮮重的4%,干重的45%。這些灰分是工業上有用的原料。鹽角草(學名:Salicornia europaea L.)是藜科,鹽角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35厘米。莖直立,多分枝;枝肉質,葉不發育,鱗片狀,頂端銳尖,基部連合成鞘狀,邊緣膜質。花序穗狀,腋生,花被肉質,倒圓錐狀,上部扁平成菱形;雄蕊伸出于花被之外;花藥矩圓形;子房卵形;鉆狀,果皮膜質;種子矩圓狀卵形,種皮近革質,6-8月開花結果。

分布于中國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山東和江蘇北部。生于鹽堿地、鹽湖旁及海邊。朝鮮、日本,蘇聯、印度、歐洲、非洲和北美也有分布。鹽角草干草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種子含油,可代替魚粉養魚;鹽角草提取物可作為美容產品的主要成分,鹽角草還可以作為防火材料,制成防火板。
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0-35厘米。莖直立,多分枝;枝肉質,蒼綠色。葉不發育,鱗片狀,長約1.5毫米,頂端銳尖,基部連合成鞘狀,邊緣膜質。
花序穗狀,長1-5厘米,有短柄;花腋生,每1苞片內有3朵花,集成1簇,陷入花序軸內,中間的花較大,位于上部,兩側的花較小,位于下部;花被肉質,倒圓錐狀,上部扁平成菱形;雄蕊伸出于花被之外;花藥矩圓形;子房卵形;柱頭2,鉆狀,有乳頭狀小突起。果皮膜質;種子矩圓狀卵形,種皮近革質,有鉤狀刺毛,直徑約1.5毫米。花果期6-8月。
鹽角草攝收后所蓄積的鹽分主要集中在主莖的中上部,并且主要集聚在莖節間皮層的大薄壁細胞中;莖節部則有高濃度氯離子存在;在莖橫截面上的薄壁組織中表現出由外層至內層逐漸積累的現象;由于莖部維管束在節部的不連續性,鹽分在節部有顯著的積累,相反,莖基部和根部鹽份很少積累;除莖部體表有少量鹽晶泌出外,絕大多數積存于體內,地上部干重中灰分占30-50%,屬超積累型鹽生植物。
產地生境
分布于中國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山東和江蘇北部。朝鮮、日本,蘇聯、印度、歐洲、非洲和北美也有。生長在鹽堿地、鹽湖旁及海邊。
鹽角草在3%和5%氯化鈉鹽水灌溉區生長最快,并可以在3倍于海水鹽分濃度的環境生長,是地球截止到2004報道的最耐鹽的植物種之一,其耐鹽漬能力顯著強于苜蓿。
繁殖方法
采集種子:選擇生長健壯的植株,在10月采集胞果,時間不能過晚,如果過晚采集,種子容易脫落。種子采集后,曬干貯藏。可以在當年播種,也可以在翌年春天播種。
選地播種:在沿海灘涂選擇適宜的土地,經整地后播入野生鹽角草優良種子,如果有果皮包被,種子播種量為10克/平方米左右;如果去掉果皮,播種量為5克/平方米左右。由于種子細小,為防止撒種過多,可摻入細沙。

栽培技術
播種10天左右種子開始萌發,20天左右幼苗基本出齊。由于沿海灘涂土壤比較濕潤,基本不用澆水,地勢高的地方,可以適當用海水澆灌。待幼苗長至15厘米左右,開始間苗,間除的嫩苗作為新鮮蔬菜和深加工蔬菜原料。苗期施用以氮肥為主的肥料1-2次,使幼苗茁壯生長。開花后,可適當施磷鉀肥,促使開花結果,提高結實率。
采集果實:果實成熟后,種子在開裂脫落之前收獲。收獲時,將植株從莖基部割斷,晾曬后,脫粒即可。收割和晾曬期間注意落粒的收集。鹽角草本身適于鹽堿地生長,所以不用特別管理,節約人力、物力,粗放經營。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tewxkg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