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上最長的植物是什么植物?白藤(學名:Calamus tetradactylus Hance)是棕櫚科,省藤屬攀援藤本植物,莖細長,葉羽狀全裂,頂端不具纖鞭。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陸地上最長的植物等相關內容。

陸地最長的植物
陸地上最長的植物是一種攀援植物,叫做白藤,在我國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區都有分布。它的莖稈特別長,而且很纖細,可以說是植物王國里的“瘦長個子”。白藤攀緣大樹向上生長,就是長到大樹頂,也不會有四五百米長,因為世界上還沒有四五百米高的樹。這是因為白藤有它自己的“絕技”,它爬到大樹頂后,還是一個勁兒地不斷生長,以大樹作為支柱,使長莖向下墜,沿著樹干盤旋纏繞,形成許多怪圈,人們給它取了個綽號叫“鬼索”。
白藤屬于棕櫚科,莖只有4一5厘米粗,但長度卻達200—300米,有的甚至達400—500米,堪稱植物之最。白藤渾身長滿小的鉤刺,這樣當它在森林中隨風搖擺的時候即有可能鉤住一棵大樹。一旦鉤住它就會沿著大樹往上攀爬、蔓延,爬到樹頂再迂回向下接著纏繞,直到自身停止生長為止。最終人們看到的就是:大樹被纏了無數個藤圈,這成為熱帶森林中一道獨特的景觀。

生長環境
白藤生長需要具有一定郁閉度的森林環境,但成藤后又能忍耐全光照條件;白藤喜溫而不耐寒,適宜的氣候條件是年均氣溫21-25℃,最冷月平均氣溫大于14℃,極端最低氣溫0℃以上。≥15℃的年積溫在6000℃以上,日照總時數1900-2400小時;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水熱系數1.5-2.5,年均相對濕度在79%以上;適于白藤生長的土壤類型有黃色磚紅壤、磚紅壤、褐色磚紅壤及赤紅壤等,pH值5.0-6.4。
分布范圍
分布于中國福建、廣東南部及西南部、香港、海南及廣西南部。
繁殖方法
白藤多用種子繁殖,也有用分蔸繁殖。但分蔸繁殖,只能適用于小面積栽植或種源不足情況下的采用。而大面積栽植,應以種子育苗為好。
采種
白藤于10-11月果熟,熟時核果的果皮變紅褐色。采回后放進籮內搓洗去果肉,新鮮種子具有透明感,宜隨采隨播;若需要調運,需用濕沙或濕椰糠混入種子,包裝運輸。種子千粒重750-900克,發芽率為86%。
育苗
白藤的種子比較堅硬,不易吸水,播后長時間不發芽,管理費力,因此需要經過沙床催芽處理。預先整地起畦,畦底層用草皮泥灰與表土混勻筑起15厘米高,然后在畦面上加沙厚5厘米,刮平床面,按5厘米×10厘米的株行距點播,蓋沙厚1.5厘米,搭遮陽棚,蓋上塑料薄膜。經常保持苗床濕潤,2-3個月種子發芽出土,長出1-2片葉子,可分床移植至苗圃。在陰雨天移植,用削尖的竹片起苗,移植時勿碰掉未脫落的種子,宜淺栽,如栽得過深,生長點被埋于泥土下面容易造成死苗。株行距為12厘米×30厘米,移植后要搭遮陽棚,苗期加強肥水管理,培育1.5-2年生苗,基部開始萌蘗可出圃,這樣的苗植后生長快。
栽培技術
栽植
可選擇在人工林或天然林下濕度大、土壤肥沃的山腰、山谷和山槽處種植。在人工林下種植,最好選常綠深根性樹種,如松類、櫟類、木蘭類。種植前清理好林地,過密林要進行間伐,透光度約60%,同時將林內雜灌草叢清除,然后根據林地條件采用不同的整地方法,如塊狀或帶狀整地,挖60厘米×60厘米×40厘米的植穴。株行距既要考慮提高產量,也要考慮便于管理及采收,宜采用順山坡雙行密植,隔一行寬植,再復雙行密植,即雙行株行距約為1.5米×1.5米,寬行8米,復雙行1.5米×1.5米,這樣便利于撫育管理和采收藤條。早春2-3月,下雨濕透泥土栽植,栽植深度宜淺不宜深,以免影響生長和萌蘗。
管理
頭幾年每年撫育3-4次,以后可以減少撫育次數。將林地雜草鏟除,然后擴大松土,深度以不傷根系為宜,5-9月間生長旺盛期,應結合撫育一些復合肥,以滿足大白藤的生長需要;同時做好支扶,把藤蔓引向林冠上生長。

病蟲防治
病害:葉枯病、環斑病和白斑病是白藤苗期的主要病害,輕則影響苗木正常生長,嚴重時可導致苗木死亡。誘因是強陽光直接照射苗木和苗圃管理不善,適當遮蔭和加強苗期管理能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化學防治可用75%的可濕性百菌清800倍液噴灑,或用75%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噴灑,可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蟲害:害蟲主要有盾蚧、白藤堅蚜、獨角仙和棉蝗4種。盾蚧防治采用28%殺腈乳油300-900倍噴灑施藥,殺蟲效果較好;白藤堅蚜防治,用40%氧化樂果或乙酰甲胺磷,或80%敵敵畏乳油,各以1000倍液噴灑。殺蟲率可達100%。
主要價值
白藤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去鞘藤莖(藤條)表皮乳白色、抗拉強度大,是編織和制作家具的優良材料,用其制作的家具和工藝品暢銷國際市場,是中國重要的創匯商品。白藤的藤莖質地中上等,可供編織藤器。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tewxkg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