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態農業的風生水起,成了農民致富的“綠色銀行”,通過政府引導,技術幫扶的形式,因地制宜發展種植、旅游農業觀光等,發展生態扶貧產業鏈條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熱點。生態農業成了“致富經”,下面具體來了解一下:

沈竑是上海崇明禾偕水產生態產業園的主人,2006年他在崇明縣科委的幫助下,開始探索“稻蝦鱉蟹共生”的稻田立體混養的生產模式。即一畝地,只用七成種植水稻,在四周開出一條3~5米寬、深度為60厘米的水溝,用來養殖甲魚、大閘蟹、小龍蝦等多種生物。
沈竑戲稱,水溝就是甲魚的“別墅”、水稻田是它們游戲的“樂園”。一方面,蝦蟹能清除稻田中的雜草、害蟲,防治水稻疾;另一方面,稻田能為它們提供適合棲息、蛻殼的“仿生態環境”,保證存活率并提高品質。這小小的一畝三分地形成了一種有序的生物鏈。
如今,這種循環生態農業已在1000多畝稻田中推廣使用,雖然水稻畝產量較此前減少了1/3,但收益反而多出1000多元人民幣。在“仿生態環境”下生長的甲魚龍蝦在市場上頗受歡迎,也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在崇明,像沈竑經營的這種生態農業基地還有很多。在他看來,生態保護并非是經濟發展的負擔。就生態農業發展而言,崇明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一本天然的“致富經”。
為了給這些生態農業基地提供技術指導,當地于去年年底成立了上海崇明生態農業科創中心,重點圍繞生態農業開展科技創新工作。
崇明縣農委集資科科長姚偉杰稱,該科創中心站在上海全市高度,以輻射長三角為首要目的。目前,中心已與上海農科院、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校達成合作,在技術上為科創中心貢獻力量。
科創中心通過項目帶動,技術扶持等方式,積極鼓勵單位和個人開展創新創業工作。截至目前,已建立創新基地10個,創業基地5個。
地處長江入?,崇明三島由長江泥沙沉積形成,從新世紀初確立“生態島”定位至今,崇明生態島建設已經走過10多個年頭。崇明縣委書記馬樂聲表示,當地將實施“生態+”發展戰略,這是一條更高形態的發展之路,不僅可以“+”產業,也可以“+”社會建設、“+”生活方式等。
他說,過去有部分人曾對崇明走生態之路有爭議。他們看到一些地區經濟總量比我們大,樓房比我們高,就心生艷羨;還有人認為建生態島,就是種種樹、治治水,不可能有廣闊前景和發展空間。但隨著生態島建設深入推進、綠色消費潮流的引領,崇明的生態優勢已具備了變成高附加值、高效益財富的潛力,已到了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臨界點。
崇明縣將繼續在做優農業、做強海洋裝備、做大旅游業、做活新興產業四個方面做好崇明生態島建設工作。

生態農業 助民脫貧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著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既保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辟F州長順縣將高鈣蘋果、紫王葡萄等種植作為山地生態產業大力發展,將近20余萬畝荒山、石山、瘦土改造成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長順縣擺所鎮熱水村支部書記班殿超介紹,“要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得先想明白困局在哪?致富路如何走!窮怕了的村民可經不起折騰!睅啄昵,擺所鎮和貴州大多數鄉鎮一樣,因沒有特色產業,農民脫貧致富缺乏動力,因而村村寨寨一年到頭,就春節前后幾天有點生氣。
“種植紫王葡萄,政府有扶持和優惠政策,大伙都說這不是種葡萄,而是種‘致富果’!遍L順縣擺所鎮果農梅世艷稱贊道。
類似長順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產業在貴州省不在少數:興仁種植薏仁米產業帶動、印江香菇和黑木耳雙珍驅動、修文種植獼猴桃、赫章栽種櫻桃、湄潭種植茶等等都各自形成優勢。
不只是在貴州,生態農業正在飛躍式發展,貴州是生態農業脫貧的一個縮影。
廣西蒙山縣新圩鎮村何慶殷說,“幾畝地好種,當時是500多畝地,能不能種好,心里真沒底!钡靡嬗谵r機等部門的幫助和技術支持下,何慶殷利用上級扶持資金和銀行貸款,添置了旋耕機、插秧機、烘干機等大型機械設備,為生態農業發展打下了物質基礎。
機械化耕種,使得何慶殷的產業規模、產量同步提升,并且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何慶殷感嘆,“以前守著土地過窮日子,現在雖然地還是那塊地,但我們通過打‘生態牌’,發展生態農業,種植富硒香米,使得種地也能獲得高回報!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與城市研究所所長吳良鏞認為,時代不斷向前發展,當地村民有對于改善生活、適合現代生產技術發展的需要時,應該得到合理的考慮。不斷前來的游客,希望看得見山、望得見水,體驗鄉村特色生活,應該得到正確引導。這樣才能拓寬生態農業發展鏈條,帶動農村致富。

旅游農業 促民創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生態農業發展迅速,一時間全國掀起了農業旅游觀光的熱潮,已經成為現代農業新的新亮點。
“圍繞吃住行游購樂發展生態旅游,長期持續性可帶動百姓脫貧。”湖北省十堰市黃龍鎮黨委書記許慶介紹,黃龍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鮑灣草莓采摘園的相繼建成,使黃龍生態文化旅游建設真正“熱”了起來,來黃龍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
黃龍鎮斤坪村四組村民劉健杰在家中的咖啡店忙個不停,“這一切變化都要歸功于該村生態農業示范園,把城區的游客都帶到了村里來!
“人忙了,收入自然就可觀。平時每個周末毛收入有4000~5000元,園區一年4個節,單一個郁金香文化旅游節都要凈賺兩三萬元,一年下來,除掉開支,凈掙五六萬元!眲⒔〗苷f。
無獨有偶,廣西柳州市三江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生態旅游業的興旺發展,游客有的在藍莓基地里摘果,有的在荷花叢中拍照……
三江侗族自治縣旅游局負責人介紹說,“我們鼓勵、支持各生態園抱團規模性發展,在9月啟動高友、高秀、弄團、林略4個有特色的貧困村旅游扶貧項目,開發高山稻魚、高山魚稻、紅薯、韭菜等旅游產品!
“租了農田建設生態園,并在園里種上柚子樹,建設觀光長廊,在長廊兩旁種上了油葵花、 醉蝶花、百香果等,今年5月油葵花開到醉蝶花盛開時,引來了上萬名游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談到利用當地優勢發展生態觀光旅游時,三江縣丹洲鎮板江社區七星屯生態園負責人褚慶華介紹道。
相關專家認為,旅游+農業讓農民有了新型的致富的方法,放棄了以往“高投入、高產出”的掠奪經營方式,發展循環農業,采用種植結構調整、因地制宜等措施,走高效生態農業道路,對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九間棚村黨委書記劉嘉坤認為,高效生態農業涉及種植、銷售、旅游產業鏈,不僅解決了農村環境保護問題,拉動城市中高端消費市場,還能釋放城市與農村兩方面的活力。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tewxkg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