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道光慕陵中珍奇的金絲楠木殿
道光帝的慕陵在清西陵陵區的最西邊,按照先帝的遺址道光的陵寢本應該埋葬在清東陵,可是為何埋在了清西陵呢?其實道光的確在清東陵為自己選擇了一塊風水寶地—寶華峪,并用了七年的時間來修建了自己的陵寢,建成之后道光帝非常滿意,還重獎了辦事人員,可是在葬入妻子孝穆皇后的時候發現了地宮進水,他并沒有效仿爺爺乾隆來維修補救自己的陵寢,而是一怒之下將陵寢全部拆除,并擇地再建,這一再選,就選擇了易縣的清西陵。
原本道光帝在建陵寢的時候也是本著自己一貫的“節儉”的原則,因為在清東陵拆過了一次陵寢,西陵的陵寢他便大規模的改革,撤銷了神道、大碑樓、石像生、方城、明樓、二柱門,還撤去了大殿及月臺周圍的石欄桿,隆恩殿和東西配殿也由五間改為了三間,三路三孔橋改為了一路三孔橋,地宮也由九卷四門改為了四卷二門。
來到道光帝的慕陵真的感覺好像缺少了很多東西,甚至讓我有了一種蕭條落寂的感覺,隆恩殿前的月臺上也沒有銅鹿和銅鶴,而只有一座日冕和一座四棱石柱,但隆恩殿內卻是及其奢華,因為大殿內的木材全部采用珍貴的金絲楠木,以蠟涂燙,在很多門窗。隔扇、藻井等處還用浮雕和透雕的手法雕刻了各種龍的造型,就連隆恩殿的天花板上也都雕刻了張口鼓腮的龍。
走進隆恩門,就可以看到清陵中絕無僅有的金絲楠木殿,殿頂覆蓋著黃色琉璃瓦,已經被歲月沖掉了顏色的殿亭仍有著渾厚的楠木色澤,在藍天白云之下,彰顯了慕陵的古樸典雅。
我們從清朝皇帝世系表中可以看到,道光皇帝的樣子非常消瘦,他一生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節儉,作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絕非明主,一生卻很少有所作為,很多人在談到道光皇帝時,老是說這個皇帝如何節儉,說什么道光本人在身體力行倡節儉、杜奢靡方面的示范作用可謂帝王中之少有,那道光真的節儉嗎?
道光即位后,很想重塑“康乾盛世”的景象。可此時的大清王朝已百弊叢生,要振興祖業,當從何入手呢?道光思來想去,認為祖宗入關前的淳樸節儉習俗,已在入關后的腐化奢靡中喪失殆盡,現在國庫空虛,而文官武吏、民間閭里,卻竟相崇尚奇技淫巧;若不力戒奢靡之風,長此以往,其國將不國。道光決定先從矯正人心風俗入手,倡行節儉,使臣民“返本還淳”,從而使倉稟充溢,國庫豐贍。于是,他以新帝詔旨形式頒發了著名的“聲色貨利論”,闡明聲色貨利為害之大,關系到大清王朝的生死存亡,要求為官從政者不為聲色貨利所誘,嚴格“檢束身心,屏除聲色”,力崇節儉,恢復培養淳樸作風。
道光本人在身體力行倡節儉、杜奢靡方面的示范作用可謂帝王中之少有。在飲食上,皇帝照例每餐至少有二十幾個菜肴,道光認為這樣過于靡費,下令裁減,每天多者準令做四個菜,有時甚至只要一碗豆腐燒豬肝。道光的節儉讓管御膳房的官員們叫苦不迭,因為皇帝越是鋪張,他們才越有機可乘,有油水可撈,只一碗豆腐燒豬肝,實在是無法虛報冒領。道光在飲食上如此節儉,朝廷官員起初將信將疑,可是經兩次宴請后,就知道這不僅是做樣子了。
道光初年曾兩次“大宴”群臣。一次是皇后生日,道光設宴賞賜內廷諸臣。有緣赴宴官員都以為皇后生日,皇帝不會馬虎潦草,定可一飽口福。豈料道光早有諭令備宴官員:皇后千秋慶宴,只準宰豬兩頭,用打鹵面招待群臣,其余概行裁減。搞得赴宴文武官員哭笑不得。另一次是大學士長齡平定回疆叛亂,監押叛亂首領張格爾班師回朝,道光親御午門受俘,隨后在萬壽山玉瀾堂擺宴慶功。文武百官以為此次平定回疆,皇上心里高興,該會好好慶祝一番。可是,開宴后,群臣誰也不敢動筷,原來每張桌上只有幾碟質低量少的小菜,若一齊動手,立時就會菜光盤凈,無奈們好陪著道光喝兩盅酒了事。
此后,文武百官始信道光節儉不虛。為表示緊跟皇上,上朝時個個都裝出節儉的樣子。當道光問頗受寵信的大學士曹振鏞在家吃雞蛋要花多少銀子時,曹振鏞竟謊稱自幼患有腹脹氣滿的毛病,生平從未吃過雞蛋。道光竟信以為真。
在服飾上,道光也一反歷代皇帝特別講究服飾以示尊貴的傳統,厲行節儉,不事浮華。其改制罩衣和補綴套褲兩事,為晚清士大夫廣為傳誦。內務府上衣監因為清代皇帝冬季常穿珍貴毛皮罩衣,遂為他準備了一件黑色狐皮罩衣。黑色的毛皮綴在上好的鍛子面料上,顯得雍容華貴,典雅莊重。道光見到那件罩衣后,以為狐皮是獵獲野物所得,緞子為百姓辛勤制作而成,緞子當比孤皮貴重,罩衣將四周緞子顯露其外的“出風”部分純系裝點好看,毫無實用,即傳令內務府改制,四周不許顯露多余緞面。
道光的節儉使長期貪污中飽的內務府官員們早就大為沮喪,趁此次奉旨改制罩衣欲撈點油水,遂上奏說“改制罩衣,需銀千兩”。不料弄巧成拙。道光聽說改制件罩衣竟要如許銀子,當即改變主意,傳諭說:“改制花費既多,著暫免,此后新制,概無出風。”隨后又將此事諭知入值的軍機大臣,致使京城大小官員從此穿的毛皮罩衣不再敢有“出風”部分。
清人服飾以袍褂罩身,褲子極少外露。道光為了節省,長年多穿舊褲,日久膝蓋處先行磨破,就令內務府差人補上一塊圓形補丁。朝廷官員歷經多次親身體驗,已深知道光節儉之實,為了顯示自己不負圣望,也在盡力“節儉”,遂不管褲子是不是破了,紛紛在膝蓋處打起補丁來。有的顯赫近臣,還趁在皇帝面前跪拜時,特意露出膝蓋處補丁,以邀道光嘉獎。
有次,一位寵臣在跪拜時補丁外露,節儉得入了迷的道光竟在金鑾殿上和他拉起了家常,問他那塊補丁用了多少銀子,這下可把那位大臣問傻了眼,因為這補丁本是打得皇帝看的,哪里曉得需銀幾何!沉思良久才試著說“須銀三錢”。他滿以為這下總可以堵住道光嘴巴了,不料道光竟感嘆地說:“外間補丁,真正便宜,朕這內府,一次補丁竟須銀五兩。”在場文武官員目睹這一切,暗笑不止,心想皇上那五兩銀子恐怕大多還是裝進了內務府官員的腰包里。當然,誰也不會道出這其中的奧妙。
在內廷后宮的需用品方面,道光也是節省儉樸,力戒奢靡浮外。即位之初,即頒發詔旨,令各地督撫、將軍破除舊例,“一應貢獻,概行停止,即食品也不準進呈”。可是,不要說新帝登基改元,即使平時也要定期向皇帝進奉貢物,這在我國封建時代已成定例,各級大小官員無不借征求貢品之機,大肆搜刮,中飽私囊。現在是新帝登基,豈可錯過良機?雖然皇帝詔令停止貢獻,其心里到底怎么想,地方并不真正了解,因而盡管“不準貢獻”的圣諭煌煌,但各地貢品依然源源進京。道光面對現實,只得再頒詔旨,謂“各地貢品一項,其例應貢者,著準進呈”,同時強調其“可刪者,即行刪去,不必拘定舊例”,嚴禁大小官員借機任意增加貢品。至于那些可有可無,或僅為供觀瞻,供娛樂,有助浮華一類的貢品,則嚴令“永行停止。”
為了表示自己提倡節儉,杜絕奢靡的決心,道光在詔令停止和嚴格限制各地奉獻貢品的同時,采取了一些切實的措施。他決計不再像先帝那樣南巡北幸,以免擾民傷財;實在難免之行,如出巡盛京拜祭祖陵等,則三令五申要經辦官員及沿途各地務必“力從節省,屏絕繁文縟節”,一經發現有“糜費虛文之弊”,無論何人,“必重懲不貸”。他將大批宮娥采女放還出宮,令后妃以下悉行屏去繁華裝飾,衣食用度概從樸實。他詔諭嗣后皇子皇孫婚儀一切從儉,即其福晉娘家陪送嫁妝,亦不得以奢華相尚,其所陪送嫁妝如有靡麗浮費之物,一經發現,不惟將原物擲還,還要交部嚴加議處。
道光裁減奢靡浮華之物的措施十分具體,對御用必備品也不例外,一切以儉樸節省為原則。他登基后,內務府按慣例為他準備了背面刻有“道光御用”的硯臺40方,道光知道后,認為一人如何能用40方硯臺,傳諭留下兩方,其余分賜內廷諸臣。他得知御用硯臺有專門地方常年備制后,詔令此后勿須再常年備制貢品硯臺。御用毛筆歷來都是用世所罕見的剛銳的紫色兔毛特制,稱為“紫毫”,極為珍奇貴重。道光知道后,認為紫毫筆既然如此珍貴難得,何不改換為普通臣民常用的“純羊毫”或“羊兔兼毫”呢!他即命此后不再征用紫毫為御用毛筆,公務采用民間毛筆即可。如此儉樸,在歷代封建帝王中都是非常罕見的。
但其實道光在位三十年,他始終如一地倡行節儉,可是,其效果應該說是甚微的。當時的清王朝,統治階級已腐敗不堪,不僅宗室貴族、皇帝國戚奢侈淫逸,各級文武官員更是營私舞弊,弄虛作假,瞞上欺下,恣意搜刮,大肆揮霍,盡情享樂。所以,盡管道光躬行節儉,力戒奢靡,表面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統治階級上層的一部分人,多少遏制了部分奢侈腐化之風的惡性發展,但終究難以實現其令滿洲臣民“返本還淳”、規復祖宗盛世舊規的愿望。
道光帝在營建自己的陵寢(慕陵),前后竟用了15年之久,占了他在位時間的一半,在清帝中建陵用時最長。他的陵寢東建西遷,兩建一拆在清帝的陵寢中,不僅耗資巨大,而且還公開打破了乾隆皇帝當年定下的父子分葬的祖制。
而道光帝的“節儉”并沒有影響他身邊的人和他的子孫,他的繼承人咸豐縱情于聲色,兒媳慈禧更是動用了北洋水軍的費用而去重修頤和園,最終導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其“節儉”也只是他一人之舉。也許他并不適合作一個皇帝,而主管“后勤”會更合適。
近人蔡東藩評價道光帝,“徒齊其末,未揣其本,省衣減膳之為,治家有余,治國不足。”誠然,作為一國之君的道光帝,節儉到斤斤計較甚至荒唐可笑的地步,不僅不能強國富兵,反而培養了一批虛偽逢迎的大臣,外國列強打開中國的大門,與道光帝的這一節儉癖不能說沒有關系。
在慕陵中有一位被埋葬過三次的皇后,這就是孝穆成皇后。孝穆成皇后是道光帝的原配,在整個清代入關后的25位皇后中,孝穆成皇后是唯一一位被埋葬過三次的皇后,孝穆成皇后,鈕鈷祿氏,在綿寧15歲的時候由嘉慶皇帝指婚,婚后兩人很恩愛,可是鈕鈷祿氏一生并沒有生下一兒一女,她在嘉慶十三年(1808年)去世,去世后鑒于綿寧的皇儲地位,嘉慶帝對這位早逝的皇儲夫人特意抬高了喪葬規格,在京郊西南王佐村依親王的規制營建了園寢,這是她的第一次安葬。
孝穆成皇后的第二次被葬是葬入東陵的寶華峪陵寢,可是因為地宮入水,道光帝命人將孝穆成皇后的棺槨移出,并拆除了這座陵寢,孝穆成皇后也只好再次遷葬。最終孝穆成皇后的棺槨被葬入了清西陵的龍泉峪地宮中,得以安息。
道光帝的節儉并沒有換來清王朝的昌盛。道光一朝處于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可是道光帝卻守其常而不之其變,治家由于可是治國不足,始終認為中國是天朝大國,對中國之外一無所知。在1840年英軍入侵中國,道光帝還不知道英國在何處,英國有多大,他問大臣,是不是過了俄羅斯就是英吉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戰守也毫無方略,最終只能接受有個人的城下之盟,簽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要賠償白銀2100萬兩。消息傳到北京后,道光帝也知道割地賠款的恥辱,作為皇帝的他固然難辭其咎,心里也非常難受。生活上一直提倡節儉,平時連條新褲子都舍不得換的道光帝,在涉及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主權問題上卻是如此的大方。不知道他有沒有算過這些賠款能買多少條褲子。道光皇帝并沒有認識到敗在那里。他上臺以后也拼命像有所作為,但是結果卻失敗了,直到去世前,一直都郁郁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