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鎮南關大捷的抗法名留青史的名將有哪些人
鎮南關大捷的抗法名將馮子材,字南干,號萃亭,廣東欽州沙尾村人。他幼年的時候,父母雙亡,孤身流落。后來參加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運動,立下了不少功勛,被朝廷御賜黃馬褂,封騎都尉。
1883年,法國入侵越南。而越南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藩屬國,法軍此舉意圖在讓越南脫離中國的保護,從而使之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中國清政府得到這個消息后,十分憤怒。慈禧太后下令向法國進行反擊。
中法戰爭一開始進行地并不順利,后來在英國的調停下,雙方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新約》,使越南脫離了和中國的宗藩關系。但是由于當時交通不便,停戰的消息并沒有及時通知到在西南的清軍,在此期間雙方依舊戰斗不斷,從而使得英國的調停失效,中法戰爭持續。
清政府鑒于抗法前線的連連失利,調派68歲的老將馮子材到廣西幫辦軍務。
馮子材到達廣西后,對各部將士曉以大義,使之團結一心,一致對外。又將數萬軍隊分布在前線的各個重要關卡中。
1885年3月,法軍企圖采取迂回戰術擊敗清軍。馮子材得到這個消息后主動出擊,打亂了法軍的作戰部署,逼迫法軍對清軍的防御陣地發起攻擊。23日,法軍對鎮南關發起猛攻,馮子材拼死抵抗,到了下午,清軍各路援軍及時趕到,對法軍進行了三面包圍。法軍雖然殊死作戰,但彈盡糧絕,被清軍打死三百余人,不得不下令退出戰斗。緊接著,馮子材又乘勝追擊,連克文淵、諒山等地,先后擊斃法軍近千人。
鎮南關大捷使得法國內閣總理因此引咎辭職,鼓舞了中國西南的抗法熱情。而指揮這場大戰勝利的馮子材,也不愧為鎮南關大捷的抗法名將。
揭秘鎮南關大捷的過程是怎樣的
鎮南關大捷發生于公關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三月,為中法戰爭期間一次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而取得的重大勝利,在中國近代史上,無疑是一場值得驕傲的輝煌圣戰。這一仗,對提振民族志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整個鎮南關大捷過程十分繁復,因而最終取勝結果也來得相當曲折。
1884年,中法戰爭進入第二個年頭。法軍在宣光城作戰不利的情況下,依舊源源不斷地增兵越南,企圖對我國廣西門戶發動進攻。1885年2月,在法軍猛烈的炮轟下,諒山、鎮南關等戰略要地相繼失陷,清軍不得不后撤。由于清軍主帥潘鼎新戰敗,朝廷將他革職,遂命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領并前往鎮南關抗擊法軍,這便是鎮南關大捷過程中“換將易帥”的插曲。
秉承“保關克諒”的決心,馮子材積極動員手下官兵在關前隘地區依托有利地形修筑防御工事,更調集三萬大軍準備在鎮南關北與法軍決一死戰。1885年3月23日拂曉,法軍第二旅千余人趁濃霧偷偷潛入鎮南關,妄圖發動偷襲,其余部隊則兵分兩路,向清軍駐守的長墻進攻。
馮子材一早已有準備,眼見敵軍在炮火掩護下蜂擁而至,接近長墻,馮子材大呼一聲,率先領著兩個兒子持刀躍出長墻。大刀寒光閃閃,長驅直入法軍陣營!一時間,殺聲震天,全軍將士在主帥的感召下一同出擊,轉眼一場異常慘烈的白刃戰拉開了序幕……法軍猝不及防間被砍殺得傷亡慘重,指揮官尼格里也狼狽得負傷而逃。此一戰,清軍大獲全勝,這便是鎮南關大捷過程。
鎮南關大捷結果是什么
1885年3月,年近七旬的老將軍馮子材帶領清軍在廣西鎮南關重創來犯的法國侵略者,取得了鎮南關戰役的全面勝利,鎮南關大捷因此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的輝煌碩果。雖然,鎮南關大捷結果是慘勝,清軍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然而就其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史上書寫的輝煌戰績而言,它依然值得廣大炎黃子孫為之而驕傲。
1885年三月底,伴隨著鎮南關硝煙的散去,曠日持久的中法戰爭也已近尾聲。
由于戰敗,法國總理茹費理的內閣倒臺,法國政界也面臨著一次全面洗牌。雖然,野心勃勃的法蘭西人并未放棄通過戰爭獲得巨大利益的打算,然而鎮南關戰役的失利,還是讓他們嘗到了不屈不撓的中國人的厲害。
當年六月,在英國的調停下,中法雙方在天津舉行會談,并于6月9日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條約重新確認了1884年中法與越南之間簽訂的《第二次順化條約》。從此越南脫離了中國,成為法國屬地,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就此失去。
由此可見,鎮南關大捷結果雖然是中方取得勝利,然而此一戰并不足以改變近代中國軟弱的外交形式及政治上難以崛起的現實,更況在此戰役后,清軍已精疲力盡,劉永福部下損失殆盡,且清政府的財政狀況也難以支持更大規模的戰斗,因此,鎮南關大捷結果,實際上并未改變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宿命,更沒能改變近代中國令人堪憂的國運。
鎮南關大捷有什么樣的評價
公元1885年,中法交戰正酣。六十七歲的老將馮子材臨危受命,率領三萬余名清軍將士在中越邊境的廣西鎮南關大破法軍,沉重打擊了西方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收復鎮南關戰役的重大勝利,史稱“鎮南關大捷”。此一戰為中國近代難得的一場對外勝仗,因而大漲民族志氣,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們對鎮南關大捷的評價亦頗高,稱其為“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史上戰果輝煌的戰役之一”。
有關鎮南關大捷的評價,近代許多文獻資料上都有記載,榮獲最高贊譽的,莫過于老驥伏櫪志不移的馮子材將軍。
自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以來,法軍憑借武器裝備的優勢屢次增兵犯我國境,隨著諒山、鎮南關的相繼失守,清軍已然退無可退。清軍主將潘鼎新因作戰不利被清政府革職,于是,年近古稀的老將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領兵前往鎮南關抗擊法軍。
戰役前,馮子材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依托地形修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更身先士卒激勵士氣,顯示出一名主將的高超用兵藝術,這也是鎮南關大捷的評價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
待法軍攻至清軍把守的長墻陣地后,馮子材立刻展開積極反攻,持刀殺出戰壕,采用靈活有效的戰術伏擊敵軍于陣前。老將軍率子出戰的壯舉立刻激勵了廣大官兵,將士們如排山倒海般沖向法軍,奮勇殺敵,一時間,殺得敵人人仰馬翻,傷亡慘重。
此一戰,斃傷法軍精銳千余人,繳獲了大量物資,取得了中法開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中法戰爭的形勢。
鎮南關大捷傷亡是多少
發生在公元1885年的鎮南關大捷,是中法戰爭期間清軍在廣西鎮南關戰斗中重創法國侵略軍,取得重大勝利的一場著名戰役,在近代中國是一場難得的勝仗。有關鎮南關大捷傷亡人數,相傳為清軍傷亡一千六百五十人,法軍傷亡一千余人,然而由于沒有確切的歷史資料記載,雙方傷亡人數至今只能是一個模糊的概數,并無精確數據。
雖然這場戰役被定性為中國近代史上對外戰爭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然而鎮南關大捷傷亡慘重的事實依然警醒后人,在積貧積弱的清朝末年,依靠薄弱的國防力量和落后的戰略武器對抗船堅炮利的西方侵略者,中國軍人需要付出多么巨大的犧牲。法國侵華野心由來已久。早在1883年,法軍便借進攻越南之際挑起中法戰爭。1884年底,法軍屢次增兵越南,繼而占領戰略要地諒山,進一步逼近廣西門戶。至此兵臨城下之際,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臨危受命,率部趕往鎮南關,領導前線作戰,并在1885年3月23日與法軍第二旅千余敵寇決戰于陣前。
法軍指揮官尼格里指揮部隊憑借炮火優勢三面攻擊清軍。馮子材見敵來襲,率先躍出戰壕殺入敵陣,一時間,全軍倍受鼓舞,全力出擊,與敵展開慘烈異常的白刃戰。29日,清軍攻克諒山,擊斃千余名法軍,法軍指揮官尼格里負傷而逃,此一戰以清軍大勝而告終。
鎮南關大捷傷亡固然慘重,但在全軍將士的浴血奮戰下,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捍衛了中華民族的主權和尊嚴,在近代史上依然稱得上是一場光榮而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
揭秘鎮南關大捷的指揮者是誰
鎮南關大捷的指揮者馮子材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反侵略軍事家,他曾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的軍事行動,先后在廣東羅定、信宜等地剿滅過反清軍事力量,并以68歲的高齡,東山再起,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中法鎮南關大戰。
鎮南關大捷的指揮者馮子材在到兩廣擔任總督,參加中法戰爭之前,其實已經高老還鄉了。他在廣西擔任提督之職十八年,于1883年提出稱病罷官。但是還沒等他在家里坐熱了屁股,中法戰爭爆發。法國入侵越南,將越南淪為法殖民地,并使越南和中國脫離了宗藩關系。清廷得到消息后,朝野嘩然。在慈溪太后的命令下,清廷派兵進入廣西一代,和法軍交戰。戰爭初期,清軍節節敗退,進展不利。清廷撤換了在廣西被法軍擊敗的巡撫潘鼎新,派遣馮子材走馬上任,巡撫廣西。馮子材到任后,修筑工事,團結軍民。此時中國和日本又爆發了中日戰爭,馮子材奉朝廷之命,率兵馳援,立下了赫赫戰功。
1895年鎮南關-諒山之戰爆發,馮子材識破了法軍迂回打擊的戰術,堅守陣地,并指揮周圍的軍隊對法軍進行三面包圍,最終反守為攻,打出了鎮南關大捷的輝煌勝利。在這場戰斗中,馮子材擊斃法軍千余人,使得法國內閣總理下臺。鎮南關大捷的指揮者馮子材在中法戰爭結束后,被調往海南鎮壓黎族人民的起義運動,并在當地安撫流民,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