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生前為何要另擇陵址 而不愿隨父輩葬東陵
應該說,在封建社會,人們往往是很看重宅基或墳地周圍的“風水”的,認為風水好能給家人或后代帶來福氣,反之便會帶來厄運。歷朝歷代是這樣,而作為皇帝家族,更是會把選風水寶地做為一件大事來看待的。
所以,清朝入關后,便選了被認為是風水寶地的河北省遵化(即東陵),來作為他們的墓葬之地,并在雍正帝之前,已埋葬了順治帝、康熙帝兩代皇帝。
而按照先例,雍正帝也應該在東陵選址建造自己的寢陵,與其父康熙帝及祖父順治帝為伴。但他沒有這么做。
或者說,一開始,即雍正四年,雍正帝倒也命一幫相關人員到遵化勘察了地形,但隨后就發(fā)現(xiàn),被選中的九鳳朝陽山地土質不好,地穴中含大量砂石。待奏請雍正帝,雍正帝便令再尋它處。結果是,在其它地方勘察,也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問題。
一時間,雍正帝便以土質中含砂石為借口,再不愿在東陵修建自己的陵寢,并轉而命當時的福建總督高其倬為其另選新址。
要說起這位高其倬,其實也是深得雍正帝器重的寵臣。他不但在雍正三年就任兵部尚書銜,加太子少傅,隨后,還被調福建浙江做封疆大臣。這時,雍正帝之所以調他為其另選新址,還是因為這位高其悼,除會做官之外,還通曉天文地理,精通堪輿之術,甚至堪稱清代著名的風水專家。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做臣子的高其倬當然明白皇帝的真實意圖。于是,經(jīng)過一番勘察,他很快便聲稱在易縣境內泰寧山天平峪發(fā)現(xiàn)了一處“萬年吉地”。他在奏折中是這樣形容這個風水寶地的:“實乾坤聚秀之區(qū),為明陽和會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并竭力向雍正帝推薦。
雍正帝見了,當然很是滿意。要知道,雍正帝是一個處處喜歡創(chuàng)新的人。這不但從他的施正舉措中可以看出,更從他在世時對自己的評價中可以看到。
雍正帝就曾多次評價自己是“明鏡鐵漢”,素以“為善自強”自警,且每當自我反省時,他又會覺得自己雖然不敢和三代以上的圣賢明君相比,但“若漢唐宋明之主實對之不愧”。
所以,在為自己選址建造陵寢這個問題上,他同樣希望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或者說,在建造陵寢這一點上,他也要有高于先輩之處。也正因為高其倬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也才很快在遠離東陵的易縣選到了陵址。
不過,針對這種明顯有背“子隨父葬”的制度,雍正帝當然又不便馬上表態(tài)同意,而是推說地方雖美,只是距父親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數(shù)百里,自己心中不忍。接著又明知故問地叫大臣們?yōu)樗甲C另辟陵區(qū)與古帝王規(guī)制典禮有無未合之處。
善于體承上意的大臣們當然從史籍中很快引經(jīng)據(jù)典,找出了許多實證,最終雍正帝才“朕心始安”,下令在永寧山下動工修建泰陵,首辟西陵陵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