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狡詐善變曾盜17座唐皇陵 為何不敢動乾陵
這是五代時期的一個下午,天氣晴好,白云悠悠不動。梁山上,出現了一團團忙碌的黑點。隨著視野的拉近,旌旗隨風擺動,戰馬時而低嘶,鐵鍬翻飛,士兵們在一位中年將軍的呵斥下揮汗如雨。只見他面相兇殘,隱隱的不安中充滿了對滿山珍寶的期待。不知何時,白云慢慢隱去,東南風緩緩吹起,一片片黑云在風中越積越厚,緊接著便是隆隆的雷聲,那雷聲好像從頭頂滾過,突然閃電驟起,伴著一絲絲亮光,雷聲然后重重地一響,炸了開來,頃刻間冒雨入注……將軍和士兵個個面露驚恐之色,這已經是第三次了,只要軍隊靠近梁山,便會如此光景。
這段景象,宋人程大昌在《考古編》就有記載:“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當然,這位將軍就是臭名昭著并有“盜圣”之名的溫韜,只不過天象示警后,怕遭報應的溫韜被嚇跑了。
溫韜,原名李彥韜,五代時梁國人。溫韜少年為盜,后為李茂貞部將,改姓名為李彥韜。先任耀州刺史,繼升任義勝軍節度使,后復于朱溫、李茂貞間。溫韜反復無常的一生,不得不說他在長安做行政長官的那七年。七年間,溫韜趁著戰亂,盜取了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唐朝的皇陵(一說17座)。溫韜盜陵,一般率領眾兵,選擇白天進行粗暴簡單甚至是破壞性的的挖掘。
溫韜盜唐皇陵似乎是天意。有這么一個傳說,說溫韜降生時,天有彗星劃過天空,并殞落在唐陵所在嵯峨山上。在古代,彗星是最不吉的“掃帚星”,但在沉迷于占卜的星象學家眼里,溫韜就是一個“賊星”。于是有人斷言,這個任務將給唐皇陵帶來災難的破壞。
無論這是事后附會之說,還是言之鑿鑿的證據,但事實是溫韜趁戰亂確實盜取了唐朝皇陵,這一點無論在正史還是野史都有記載。
盜墓,自古以來人們對此痛恨至極。在戰火紛飛、風雨飄搖的五代十國也是如此。當時,偷墳掘墓是不赦的大罪。但是他公然盜墓,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甚至將所盜物品編成名冊公諸于世,古今中外恐怕無人能出其右者。
溫韜武人出身,不通文墨。頗具滑稽意味的是,溫韜把大量書畫作品帶出昭陵后,獨獨對書畫表面裝裱的華美綢緞感興趣,而將里面價值連城的內容給仍了,實在可惜。這一點,和民國時期的孫殿英很相像。不過,溫韜在昭陵中是否得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又是否給撕毀了,依舊謎團重重。盡管我們可以斷定,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蘭亭序》等眾多珍貴的名家書畫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了昭陵。但溫韜逐一登記的盜得寶物中,卻無此貼。《蘭亭序》的去向依舊一頭霧水。
溫韜盜陵的臭名注定為統治所不齒,加之他多變諂媚的個性,也為他后來的遭遇埋上了伏筆。盡管他善于利用大批寶藏來打點上下,就連唐莊宗李存勖的皇后劉玉娘都未能幸免。也許,在李存勖眼里,溫韜就是這樣一個人:你這個溫韜反復無常,你既反了后梁又投我后唐,明天是不是也反我后唐,況且你盜取的是先唐的陵寢,日后我的陵墓你是不是也會有想法……唐明宗李嗣源繼位后,溫韜被流放德州,并最終被李嗣源賜死。
縱觀歷史,溫韜給中國帝王陵帶來的破壞是災難性的,不可逆轉的。無怪乎,當今史學界、考古界都認為其為中國歷史上危險最大的一個盜墓者。